[摘要]新课程,新目标;新高考,新要求。高中历史学习任务重、内容多、课时紧、复习时间有限。为了提高高中历史复习的课堂效果,教师可尝试一种新的复习方法——口述复习,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 [关键词]新高考;口述复习;历史概念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44-03[作者简介]崔恒祥(1978—),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教师,一级。 新课程,新目标;新高考,新要求。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从高中历史学科的实际地位出发,我们不断反思历史课堂,总结经验教训,在探索中寻找适合高中新课程和新高考的复习方法,以期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提高应试的实效性。心理学认为: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取得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与其说决定于复习的次数,不如说是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所以复习的组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和摸索,从复习的内容、复习内容的呈现和复习的方式来说明口述复习的课堂组织。 一、“说”的内容 历史考查的知识点很多,如何确定呢?面面俱到不可行。心理学认为: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于识记效果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尽可能突出重点和难点。根据新高考注重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的新特点,笔者确定复习的内容为三个部分:知识体系、主要问题和历史概念类比。 心理学认为:对于不太长的学习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的效果好。所以,针对新教材专题模块的特点,知识体系的建立很有必要。而知识体系从何而来?笔者认为知识体系应该建构在新授课时,而不是在复习课上。所以,在复习课上知识体系的呈现是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学生从宏观上掌握知识体系,便于了解和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提高记忆的有效性。 知识体系只能协助从宏观上了解历史,对于一些微观但又比较重要的总结性的问题,往往不容易体现和解决,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知识体系中找出一些总结性、规律性的问题。对这种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知识体系中找出,从现象到本质,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道理。 历史考点都是一个个的历史概念。新高考除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外,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利用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概念教学很重要。笔者以为,如今新高考不考查问答题,只考查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所以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概念中背景、原因和影响不宜太细、太全面,应该适当简化、淡化,而对于历史概念的类比反而显得很重要。口述复习的三个内容既能够适合新高考的要求,也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先宏观后微观,同时还可以浓缩复习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二、“说”的呈现 心理学认为:识记理解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所以口述复习内容的呈现最好本着直观、形象的原则。三个复习内容部分逐一呈现比较好:一是从视觉上减少了数量,排除了额外干扰,从心理上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二是不给现成的答案,标示好明显的记号,留着适当的空白给学生,给学生明确的信号:必须自己解决问题,不要依赖老师给你现成的答案。 知识体系的呈现方式最好是网络化的,能体现各历史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包括各种因果关系,要能做好各种明显、明确的标示包括大括号、小括号、箭头、数字,便于激起学生回忆的欲望,能突出重点和难点。但文字要尽可能简洁,否则会引起很多歧义,干扰学生视线,反而适得其反,影响口述复习的效果。如:知识体系中的大括号反映了罗马法的构成,从形式上和从内容上分类;两个上下向的箭头反映法律出现的先后顺序;帝国不断扩张反映的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的原因。(如图1)
主要问题的呈现直接一点,不要太多,一个单元一般是2-3个问题,主要体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从知识体系中得出的启示性的问题。如罗马法演变的趋势;历史概念的类比呈现主要是能突出重难点,如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延伸: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区别。 |